多云环境下的安全防护:8 大核心策略与实践指南
随着企业采用多个云平台服务成为常态,安全防护的边界已从单一环境扩展到分布式威胁面。传统网络边界在物联网、公共云、混合云的冲击下被拉长和延伸,安全性面临新的挑战。瞻博网络公司安全威胁实验室负责人 Mounir Hahad 强调:“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多云战略,确保跨不同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。”
多云环境的安全并非让企业恐慌的原因,而是推动安全策略升级的契机 —— 通过整合新工具、优化现有流程,企业可构建更适配现代 IT 范式的防护体系。以下是行业专家总结的 8 种增强多云安全性的策略:
一、将多云安全性作为前期考虑因素
企业采用多云战略时,安全性必须成为规划初期的核心环节。Hahad 指出,从单一云迁移到多云环境,需优先解决跨平台的安全一致性问题,包括策略应用、合规实施等。例如,确保不同云平台上的工作负载和应用程序遵循统一的安全标准,可提前规避潜在的不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风险。
然而,现实中许多企业未能做到这一点。StackRox 的容器状态与 Kubernetes 安全报告显示,34% 的受访者在容器采用率激增的情况下,仍未制定容器安全策略或处于初始阶段。这种 “技术先行,安全滞后” 的现象,往往源于业务扩张速度超过安全投入,为多云环境埋下隐患。
二、将安全性映射到当前和未来的用例
保护多云环境的起点,是明确企业使用多云的原因及各平台上的工作负载类型。StackRox 联合创始人兼产品副总裁 Wei Lien Dang 解释:“这能帮助安全人员确定每个云平台的必要控制措施,以及在共享责任模型下的差异化需求。”
多云环境的灵活性意味着业务需求会不断变化,因此安全计划需具备前瞻性。Hahad 建议:“企业需预判未来的用例 —— 当前为特定工作负载部署的多云环境,是否能适应未来工作负载和应用需求的变化?提前准备能显著增强安全态势。”
三、为每个工作负载确定正确的云计算服务
不同工作负载的敏感程度各异,需匹配对应的云服务和安全等级。Red Hat 公司首席安全架构师 Mike Bursell 提出:“安全需求从气隙系统的物理隔离,到公共云的商品化防护,跨度极大。企业需从数据和流程的机密性、完整性、可用性等维度,为工作负载选择合适的‘安全归宿’。”
例如,涉及核心交易数据的工作负载可能需要私有云的强化防护,而一般性办公应用可部署在公共云,通过分级管理平衡安全与成本。
四、有效且高效地使用本机安全控制
深入挖掘云提供商的嵌入式安全功能,是构建基础安全的关键。Dang 举例:“数据加密、虚拟私有网络(VPC)隔离等原生功能,能为环境提供底层防护;而基于安全声明标记语言(SAML)的身份联合,可避免跨环境管理多个身份的风险。”
NetEnrich 公司云计算架构师 Michael Burch 补充:“多数公共云支持 SAML 身份联合,减少人工复制身份的复杂性,降低账号管理风险。”SAS 公司首席信息安全官 Brian Wilson 更是将身份联合视为合作前提:“若企业未采用身份联合,安全厂商通常不会开展合作。”
五、增加第三方工具以保持一致性
当不同云平台的原生安全控制存在差异时,第三方工具成为实现跨环境一致性的关键。Dang 建议:“企业应选择支持自动化和可编程性的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,确保策略实施、流程管理在多云环境中保持一致,同时降低操作复杂性,提升可扩展性。”
这类工具能弥补原生功能的不足,例如统一日志审计、跨平台漏洞扫描等,帮助企业突破 “云平台壁垒”,实现标准化安全管理。
六、考虑环境之间的可迁移性
可迁移性是多云战略的核心优势之一,需融入安全策略设计。Aqua Security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Amir Jerbi 指出:“多云环境要求工作负载能在云平台间灵活移动,且无需重新配置安全工具集。因此,云平台特定设置应尽可能通用,例如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(RBAC)策略。”
容器技术在提升可迁移性方面表现突出。Jerbi 建议:“将安全控制嵌入工作负载本身,例如对容器镜像进行扫描、实施可信镜像策略、部署与云无关的运行时保护,确保迁移过程中安全措施不中断。”
七、将业务流程视为安全工具
Kubernetes 等业务流程工具不仅是部署管理的核心,更能提升多云安全的一致性。Dang 解释:“Kubernetes 提供单一、可扩展的应用运行架构,使企业能在基础设施关键部分实施统一安全控制,简化跨环境管理。”
Red Hat 公司安全策略师 Kirsten Newcomer 建议采用分层安全方法,覆盖容器堆栈层(如主机、注册表)和生命周期(如 API 管理),通过业务流程工具将安全控制嵌入部署全流程。
八、在安全审核中不要走捷径
尽管云提供商在平台安全上投入巨大,但企业不能因此忽视自身的审核责任。NetEnrich 公司的 Burch 强调:“云计算环境不应成为审计例外,企业需定期审核所有云环境,验证安全控制的有效性,确保责任边界清晰。”
审核内容包括权限配置、日志完整性、合规性证明等,通过 “不信任但验证” 的态度,避免过度依赖提供商而导致安全盲区。
结语:构建适配多云的动态安全体系
多云环境的安全防护,本质是在分布式架构中建立 “动态一致” 的安全边界。企业需从前期规划入手,结合业务用例设计安全策略,灵活运用原生功能与第三方工具,兼顾可迁移性与标准化,同时通过持续审计确保措施落地。
正如多位专家所言,多云安全不是对单一环境安全的简单叠加,而是需要重新定义安全模型 —— 从 “边界防护” 转向 “工作负载中心防护”,从 “静态规则” 转向 “动态自适应”。唯有如此,企业才能在享受多云灵活性的同时,构建真正强大的安全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