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集中到边缘:IT 架构的新平衡与边缘计算的崛起
一、边缘数据:爆发式增长的 “新石油”
世界上 90% 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内创建的;
到明年,全球数据量将达到近 40 万亿千兆字节,平均每个人每秒将产生 1.7 兆字节的数据;
到 2022 年,连接设备数量预计增长 140%,人类将很快进入一个拥有超 500 亿台设备的世界,这些设备随时会引发 “数据雪崩”。
二、边缘计算的核心原理:时间与传输成本的双重驱动
时间成本(延迟):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自动驾驶的紧急制动、工业机器人的协同操作),数据传输到云端再返回的延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,边缘计算将处理环节放在数据生成附近,可将延迟降至毫秒级。
传输成本(带宽):海量边缘数据(如高清监控视频、传感器实时数据流)传输至云端需消耗大量带宽,边缘计算可在本地完成数据过滤、预处理,仅将关键信息上传,大幅降低带宽压力与成本。
三、边缘计算的落地: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部署
1. 典型案例:从中央办公室到微型数据中心
AT&T 的 CORD 计划:将传统中央办公室重新设计为数据中心,成为其交付架构升级的基础,使边缘计算能力向用户端延伸;
云计算厂商的边缘扩建:主流云厂商正推进边缘数据中心建设,作为大规模集中式数据中心的补充,形成 “核心云 + 边缘节点” 的分层架构;
蜂窝基站内的微型数据中心:这一概念即将成为现实,通过在基站内部署小型计算单元,实现对周边设备数据的本地化处理。
2. 分层架构:适配不同延迟需求
对延迟最敏感的用例(如工业控制、AR/VR),将配备与设备极近的小型计算单元;
这些单元可将处理结果反馈至边缘数据中心的缓存或存储中;
多数情况下,边缘计算与关联设备将优先在本地处理数据,无需发送至企业云或远程数据中心,这在隐私法限制跨境数据共享的地区尤为实用。
四、边缘计算的关键:低延迟与大规模数据处理
消除距离导致的延迟,成为新一代战略应用(如智能城市、远程医疗)的核心推动者;
适应不断演进的 IT 基础设施,实现 “集中云” 与 “分布式边缘” 的协同;
支撑大规模流数据处理,适配来自各类设备的数据,并能在分层缓存或存储中高效处理存储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