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时间:2025-08-22 浏览量:(25)

抵御身份威胁:构建零信任导向的可信网络环境

当前网络攻击已进入 “身份驱动” 时代,攻击者通过窃取合法用户凭证(如账号密码、API 令牌)渗透系统,利用 “合法身份” 逃避传统防护,成为企业最隐蔽、破坏力最强的威胁之一。应对此类风险需摒弃 “边界信任” 思维,从身份验证、行为监测、权限管控、网络架构、用户教育多维度协同,构建以 “零信任” 为核心的可信防护体系。

一、认知身份威胁:核心特征与风险场景

基于身份的攻击本质是 “冒用合法身份绕过防护”,典型场景包括:


  • 凭证窃取:通过钓鱼邮件、键盘记录器、暴力破解获取员工账号密码,远程登录内网服务;

  • 横向移动:利用低权限身份入侵后,冒用高权限账户(如管理员、数据库账号)扩大攻击范围;

  • 非人类身份滥用:破解应用程序账户、自动化脚本的默认口令 / 硬编码密码(此类账户常含高权限,却易被忽视)。


这类攻击因使用 “合法身份凭证”,往往能逃避传统入侵检测(IDS)与日志审计,导致攻击发现时已造成数据泄露或系统破坏。

二、核心应对策略:零信任框架下的身份防护体系

零信任的核心原则是 “永不信任,始终验证”,需将身份安全贯穿 “验证 - 授权 - 访问 - 监测” 全流程,具体落地分为六大维度。

1. 强化身份验证:从 “单因素” 到 “持续验证”

传统用户名密码易被破解,需构建多层级验证体系,大幅提升冒用难度:


  • 基础防线:多因素认证(MFA)
    强制所有用户启用 MFA,推荐组合:“密码 + 动态令牌(如 Google Authenticator)”“密码 + 硬件密钥(如 YubiKey)”“密码 + 生物识别(指纹 / 人脸)”,实测可降低 99% 的凭证盗用风险;

  • 进阶防线:持续身份验证
    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 “行为基线”(登录时间、设备型号、地理位置、访问频率),一旦检测异常(如员工账户凌晨从海外 IP 登录敏感系统),自动触发额外验证(如短信验证码)或临时锁定账户,避免 “一次验证通过后放任访问”。

2. 管控特权身份:堵住高权限漏洞

非人类身份(应用账户、脚本账户)与管理员账户是攻击重灾区,需通过特权访问管理(PAM) 实现精细化控制:


  • 最小权限原则:仅授予账户 “完成工作必需的权限”(如自动化脚本仅允许读取特定数据库,而非全量权限);

  • 集中化管控:所有高权限账户(如服务器 root、云平台管理员)纳入 PAM 系统,实现 “按需授权”(如员工临时需管理员权限时,申请后限时生效)与 “全程审计”(记录每一次权限使用行为);

  • 敏感信息存储:密钥、令牌、数据库密码等存入专用密钥管理系统(如 HashiCorp Vault),杜绝代码硬编码密码、配置文件明文存储的风险。

3. 动态访问控制:替代静态 IP 白名单

传统 “内网可信、外网不可信” 的 IP 白名单机制已失效,需基于身份动态判断访问权限:


  • 核心技术:身份感知访问控制(IAAC)
    结合目录服务(LDAP/Active Directory)与授权协议(OAuth 2.0/SAML 2.0),无论用户在 “内网还是外网”,仅当 “身份合法 + 权限匹配 + 行为正常” 时才允许访问资源(如员工仅能访问自己负责的业务系统,跨部门资源需额外审批);

  • 统一身份治理:多云 / 混合云环境中,通过 “联邦身份认证 + 单点登录(SSO)” 实现统一身份管理 —— 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安全访问不同云平台(如 AWS、Azure、企业内网系统),同时管理员可集中管控所有平台的身份权限,避免 “多平台身份混乱” 导致的漏洞。

4. 网络架构加固:微分段与软件定义边界

即使身份被冒用,也需通过架构设计限制攻击横向移动:


  • 微分段(Micro-Segmentation)
    将网络划分为细粒度逻辑区域(如 “办公区”“数据库区”“支付系统区”),每个区域的访问需通过 “身份验证 + 权限校验”—— 例如,即使攻击者窃取办公区账户,也无法直接访问数据库区,阻断横向移动路径;

  • 软件定义边界(SDP)
    将核心资源(如服务器、数据库)“隐形化”,仅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能发现资源存在并发起访问,攻击者无法扫描到未授权资源,大幅减少侦察与攻击空间。

5. 行为监测与响应:及时发现身份冒用

需建立全域行为监测体系,从日志中识别异常身份行为:


  • 数据聚合:收集用户登录日志、资源访问记录、API 调用日志、特权操作日志,存入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(SIEM)系统;

  • 异常检测:通过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(UEBA)建立 “正常行为模型”,识别异常模式(如 “某账户突然高频访问非本职工作的敏感文件”“API 令牌在异地同时使用”);

  • 快速响应:制定身份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—— 一旦检测到冒用迹象,立即触发 “封锁账号 + 阻断连接 + 溯源分析”,例如:发现管理员账户异常登录,5 分钟内冻结账户,同时检查关联资源是否被篡改。

6. 用户教育与意识提升:从源头降低风险

多数身份泄露源于用户安全意识不足,需通过培训与制度减少人为漏洞:


  • 定期安全培训:每季度开展钓鱼邮件识别、密码安全(如 “避免使用弱密码、不同平台用不同密码”)、MFA 重要性的培训,可结合模拟钓鱼测试检验效果;

  • 制度约束:明确 “密码定期更换”“账户离职后 24 小时内注销”“禁止共享账户” 等规则,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,强化用户安全责任。

三、总结:构建多维度身份安全闭环

抵御身份威胁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,而是 “技术 + 流程 + 人员” 的协同:


  1. 技术层面:以 MFA + 持续验证强化身份真实性,以 PAM+SDP 限制权限与访问范围,以 UEBA+SIEM 监测异常行为;

  2. 流程层面:建立 “身份申请 - 授权 - 审计 - 注销”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,确保权限 “按需分配、及时回收”;

  3. 人员层面:通过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,让 “身份安全” 成为全员共识。


只有将零信任理念贯穿身份安全的每一个环节,企业才能在 “身份驱动” 的攻击浪潮中,守住数据与系统的核心安全,构建真正可信的网络环境。

Search Bar

最新资讯

2025-08-22

面向 AI 应用的新一代数据中...

2025-08-13

2025 年 AI 基建卡位战...

2025-07-29

香港 CN2 服务器核心优势解...

2025-08-26

Windows 应用开发框架选...

2025-08-22

Nginx 配置 HTTPS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