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在浏览器输入网站域名后,自动触发的 DNS 解析是一套精密的分布式查询系统。以访问 “
www.example.com” 为例,整个过程可拆解为 8 个关键步骤,从本地缓存到全球服务器协作,最终实现域名与 IP 地址的映射。
一、DNS 解析的 8 个核心步骤
1. 步骤 1:本地缓存查询(最快 1ms 完成)
计算机优先检查本地已存储的解析记录,无需联网,是最快的查询环节:
浏览器缓存:Chrome、Firefox 等浏览器会保存最近访问域名的解析结果(通常缓存时间较短,随浏览器设置);
系统缓存:Windows 的DNS Client服务、macOS 的mDNSResponder进程,会存储系统级的解析记录;
Hosts 文件:检查系统配置文件(Windows 路径:C:\Windows\System32\drivers\etc\hosts;macOS 路径:/etc/hosts),是否有手动配置的 “域名 - IP” 映射。
判断逻辑:若缓存记录未过期(按 TTL 值判断),直接返回 IP,过程通常在 1 毫秒内完成。
2. 步骤 2:路由器查询(缓存时间 60-300 秒)
若本地无缓存,请求会发送到家庭 / 办公室的路由器:
现代路由器内置 DNS 代理功能,会维护自己的解析缓存;
常见家用路由器默认缓存时间为 60-300 秒,企业级路由器缓存时间更长;
若路由器缓存命中,直接返回结果,避免请求进一步转发。
3. 步骤 3:ISP DNS 服务器查询(响应 10-50ms)
路由器无记录时,请求会传至网络服务提供商(ISP,如电信、联通)的 DNS 服务器:
这类服务器部署在省级网络节点,多采用 Anycast 技术实现 “就近响应”;
特点:缓存策略激进(可能忽略部分域名的 TTL 值)、可能植入广告或劫持错误页面、响应速度通常在 10-50 毫秒;
若 ISP DNS 缓存命中,直接返回结果,大幅缩短查询路径。
4. 步骤 4:根域名服务器查询(全球 13 组)
当所有缓存未命中时,进入 “递归查询” 阶段,ISP DNS 首先向根域名服务器发起请求:
全球共 13 组根服务器(编号 A-M),不直接返回域名的 IP,仅返回 “顶级域(TLD)服务器” 的地址;
示例(查询 “www.example.com” 的根服务器响应):
;; AUTHORITY SECTION:
com. 172800 IN NS a.gtld-servers.net.
com. 172800 IN NS b.gtld-servers.net.
上述响应表示:“.com” 顶级域的权威服务器地址为a.gtld-servers.net、b.gtld-servers.net等。
5. 步骤 5:顶级域(TLD)服务器查询
ISP DNS 根据根服务器返回的地址,向 “.com” 顶级域服务器查询 “
example.com” 的权威 DNS 服务器:
6. 步骤 6:权威 DNS 服务器查询(返回最终 IP)
ISP DNS 向 “
example.com” 的权威 DNS 服务器(即步骤 5 返回的ns1.example.com/ns2.example.com)发起最终请求:
权威 DNS 是域名注册时指定的 “官方解析服务器”,常见类型包括:企业自建 DNS(如 BIND/Windows DNS)、托管 DNS(第三方服务)、注册商默认 DNS;
权威 DNS 直接返回域名对应的 IP 地址(A 记录为 IPv4,AAAA 记录为 IPv6),示例:
www.example.com. 300 IN A 192.0.2.1
上述响应表示:“www.example.com” 的 IPv4 地址为192.0.2.1,TTL 值为 300 秒(缓存 5 分钟)。
7. 步骤 7:结果缓存与返回(UDP 53 端口)
获取最终 IP 后,解析结果会 “逐级缓存”,确保后续查询更快:
ISP DNS 服务器按 TTL 值(通常 300-86400 秒)缓存结果;
通过UDP 53 端口将 IP 返回给客户端(路由器→系统→浏览器);
客户端(系统、浏览器)同样按 TTL 值缓存结果,供后续访问使用。
8. 步骤 8:建立实际连接(TCP 三次握手)
浏览器获得 IP 后,开始与目标服务器建立连接:
二、DNS 解析的常见问题与优化方案
1. 解析慢的排查工具
2. 安全防护机制
3. 企业级应用场景配置
4. 特殊场景与新兴技术影响
三、总结
DNS 解析全过程通常在 100-300 毫秒内完成,这套运行超 30 年的系统,每天处理万亿次查询仍保持稳定。理解其原理可帮助:
快速诊断网络访问问题(如解析超时、IP 劫持);
优化域名解析速度(如选择优质 DNS、合理设置 TTL);
为架构设计提供支撑(如企业私有 DNS、智能解析部署)。
实际应用中,建议定期检查 DNS 配置、监控解析延迟,关键业务场景可考虑 HTTP DNS 等增强方案,进一步提升解析稳定性与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