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AI 基建卡位战打响!存储厂商的技术布局、竞争格局与未来展望
一、AI 基建的需求增长与市场趋势:数据见证爆发潜力
AI 训练、推理对 “高性能、高容量存储” 的需求持续攀升(如大模型训练需 TB 级数据实时交互);
企业级 AI 应用(如智能制造、金融风控)落地加速,推动存储解决方案从 “通用型” 向 “AI 专用型” 转型;
存储已成为 AI 基建的核心瓶颈之一,厂商若无法快速布局高性能存储技术,将错失市场红利。
二、存储厂商的技术布局与竞争策略:三大核心方向突破
1. 攻坚高性能存储技术,突破 AI 带宽瓶颈
三星、SK 海力士、美光等存储巨头均明确 2025 年将扩大 HBM 产能 —— 其中 SK 海力士凭借 HBM 产品线,2024 年营收猛增,营业利润创下历史新高;
DDR5 内存凭借 “高频率、低延迟” 特性,成为 AI 服务器的标配,厂商通过优化芯片架构进一步提升带宽(如单条 DDR5 内存带宽突破 60GB/s),满足大模型数据吞吐需求。
2. 研发低功耗、高制程主控芯片,优化能耗与成本
低功耗技术:铠侠等厂商在推进大容量存储(如 20TB+ SSD)的同时,通过硬件架构优化、固件算法升级,降低单位数据存储的能耗(如将 SSD 待机功耗降至 5mW 以下);
高制程芯片:闪存主控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升级,从 6nm 向 5nm、3nm 演进 —— 高制程芯片不仅体积更小、能耗更低,还能提升数据处理效率,成为厂商竞争的 “新高地”。
3. 推出 AI 专用存储解决方案,适配场景化需求
商汤科技的 SenseCore 大装置:通过 “高效数据管理 + 计算资源优化”,为 AI 模型训练提供端到端存储支持,可实现 PB 级数据的快速调度与复用;
头部存储厂商针对 “边缘 AI” 场景(如智能安防、车载 AI),推出轻量化、低延迟存储产品,满足终端设备的实时数据处理需求。
三、AI 基建的竞争格局与未来展望:多方势力角逐,趋势明确
1. 竞争格局:云服务商自研芯片,重塑软硬件协同生态
谷歌 TPU、AWS Trainium/Inferentia 等自研芯片,可与自家云存储、计算服务深度协同,降低 AI 训练的综合成本;
这一趋势倒逼存储厂商调整策略 —— 从 “单纯提供硬件” 转向 “软硬件协同优化”(如为云服务商的自研芯片定制存储接口协议)。
2. 未来趋势:AI 模型高效化,推动行业向 “成本效益” 转型
例如,蒸馏后的小模型可在中端硬件上实现接近大模型的推理效果,减少企业对 “超高配存储 + 计算” 的投入;
这将推动整个 AI 基建行业从 “追求极致性能” 向 “性能与成本平衡” 转型,存储厂商需推出 “分级存储方案”(如热数据用 HBM,冷数据用低成本 SSD),满足不同预算客户的需求。
四、存储厂商的差异化竞争:找到细分市场突破口
区域市场深耕:国内存储厂商在 “中小容量存储” 领域(如 AIoT 设备存储、边缘计算存储)展现优势,通过与头部 AIoT 客户(如智能终端厂商、工业设备商)深度合作,提供定制化产品 —— 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稳定订单,还能根据客户反馈快速迭代产品;
垂直行业适配:针对医疗 AI(需高安全性存储)、工业 AI(需抗恶劣环境存储)等垂直领域,推出具备 “合规认证、特殊防护” 的存储解决方案,避开通用市场的红海竞争;
供应链优势:部分厂商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(如与芯片代工厂合作锁定产能),实现 “快速交付、灵活调整产能”,满足 AI 基建项目的紧急需求。